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抗菌胜肽的初步介紹

抗菌胜肽的名稱顧名思義即是一段具有抗菌活性的胜肽, 目前對於抗菌胜肽了解已經遠超過單純抗菌的意思了, 根據 antimicrobial peptide database (APD)的收錄, 最少已經1800種抗菌胜肽被分離或設計出來

最早抗菌胜肽的發現是在動物毒液研究中所分離萃取出來的,在1960年代的動物毒液研究中即分離出蜜蜂毒(Bee venom)中的抗菌胜肽Melittin,當然其他動物的毒液中也具有各種類型的抗菌胜肽,如:虎頭蜂毒液中的Mastoparan蠍子毒液的Androctonin蜘蛛毒液的Lycotoxin螞蟻毒液的Ponericin等等。也因為這些毒液中的抗菌胜肽具有相當不錯的殺菌活性,因此抗菌胜肽也被寄望於未來可成為下一代的抗生素,但也因為這些毒液抗菌胜肽通常具有促進發炎、溶血或與細胞上的離子通道交互作用產生神經毒性以及合成胜肽類的藥物價格十分昂貴,所以目前尚未有直接的應用,而幸運的是這些抗菌胜肽的長度多數小於40個胺基酸,所以科學家則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或是直接合成抗菌胜肽的胜肽鏈來置換其上的氨基酸,藉由不同性質的胺基酸置換來達降低抗菌活性以外的生物活性,期待能夠發展出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卻對施用者無害處的抗菌胜肽

另外一群抗菌胜肽的來源是從是從研究昆蟲體液性免疫反應中所分離的抗菌胜肽,最早的研究是在1972年Hans G. Boman在果蠅體內發現非血球參與的免疫反應,之後他轉向體型較大的天蠶蛾Hyalophora cecropia來進行研究及分離主要成分,最後在1981年的Nature上發表了兩條抗菌胜肽Cecropin的序列,將昆蟲抗菌胜肽與先天性免疫反應兩者串接起來,之後在1985年從人類的嗜中性白血球中分離出Defensin,隨後在無脊椎動物線蟲、水螅、水蛭,脊椎動物魚類、禽類、兩爬類甚至是植物中皆分離出與免疫反應相關的抗菌胜肽,在1981年後在抗菌胜肽與先天性免疫反應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則是在1990年代發現由Toll pathway所活化的NF-kaapB調節昆蟲體內抗菌胜肽轉錄表現,之後在1997年則發現人類的Toll-like receptor亦調節免疫反應,開啟了現今先天性免疫反應的研究

接下來會以四個方向來分享有關抗菌胜肽的研究
1. 抗菌胜肽種類
2. 抗菌胜肽在先天性免疫反應的調節
3. 微生物對抗菌胜肽抗性
4. 抗菌胜肽的生理活性

2 則留言:

  1. 不錯哦。你的文章不是由其他資料直接copy過來的,而是重新整理過後的內容。
    這種學生實在太少了。你會成功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太感謝了,只是自己也沒有很多時間可以來寫這些相關的東西,中文的資料不論質或量都不夠,而對岸的簡體的資料有時還比我們來得好很多,所以是希望可以將自己所學加以分享而已,文筆不好,還請多多指教。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