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體內存在各樣的共生菌,這些共生菌提供昆蟲無法合成或是分解的營養物質,昆蟲則提供身體作為細菌存活的場所,有些昆蟲體內能夠找到由懷菌細胞形成懷菌體(bacteriome)讓細菌只在這個器官活動,這個現象在蚜蟲以及木虱等昆蟲體內都能夠找到,而這些共生菌與寄主之間於免疫層次上的互動研究仍屬稀少,但在2011年發表於Science的Antimicrobial peptide keep insect endosymbionts under control是個有趣的研究案例。
這篇報告敘述了一種米象(Sitophilus oryzae)如何巧妙利用體內的抗菌胜肽coleoptericin-A的特性將體內的共生菌(Sitophilus primary endosymbiont, SPE)保留在懷菌體內,法國里昂大學的Abdelaziz Heddi的團隊發現SPE僅只能誘發米象體內抗菌胜肽coleoptericin-A的表現,若抑制米象體內的coleoptericin-A表現後SPE則是能夠逃離懷菌體進入其他體細胞,而將SPE、E. coli以及另外一種米象的共生菌Nardonella處理coleoptericin-A發現低濃度的coleoptericin-A會使細菌形態變長並且形成多倍體(polyploid)的狀態,並停止分裂的最終程序,由於細菌因coleoptericin-A的緣故體型變大(變胖)無法逃離懷菌體,因此米象就能夠在體內讓共生菌乖乖待在懷菌體內不會跑到別處去。
而至於coleoptericin-A如何使細菌體型變大,作者們也提出了他們的解釋,他們發現coleoptericin-A會與細菌體內的GroEL結合干擾正常的蛋白活性,而groEL基因的突變則會促使細菌巨大化(gigantism),所以細菌體型就因此變大了。
一般對於抗菌胜肽的認知僅是抗菌胜肽會透過改變細胞膜通透性來達到殺菌目的,事實上目前已經發現不同類型的抗菌胜肽能夠針對細菌的各個部份進行干擾,例如對特定蛋白質結合或是與核酸結合干擾基因表現等,相信在寄主與共生菌交互作用過程中各種抗菌胜肽會扮演各種有趣的角色,就等待大家挖掘發現了。
這篇報告敘述了一種米象(Sitophilus oryzae)如何巧妙利用體內的抗菌胜肽coleoptericin-A的特性將體內的共生菌(Sitophilus primary endosymbiont, SPE)保留在懷菌體內,法國里昂大學的Abdelaziz Heddi的團隊發現SPE僅只能誘發米象體內抗菌胜肽coleoptericin-A的表現,若抑制米象體內的coleoptericin-A表現後SPE則是能夠逃離懷菌體進入其他體細胞,而將SPE、E. coli以及另外一種米象的共生菌Nardonella處理coleoptericin-A發現低濃度的coleoptericin-A會使細菌形態變長並且形成多倍體(polyploid)的狀態,並停止分裂的最終程序,由於細菌因coleoptericin-A的緣故體型變大(
而至於coleoptericin-A如何使細菌體型變大,作者們也提出了他們的解釋,他們發現coleoptericin-A會與細菌體內的GroEL結合干擾正常的蛋白活性,而groEL基因的突變則會促使細菌巨大化(gigantism),所以細菌體型就因此變大了。
一般對於抗菌胜肽的認知僅是抗菌胜肽會透過改變細胞膜通透性來達到殺菌目的,事實上目前已經發現不同類型的抗菌胜肽能夠針對細菌的各個部份進行干擾,例如對特定蛋白質結合或是與核酸結合干擾基因表現等,相信在寄主與共生菌交互作用過程中各種抗菌胜肽會扮演各種有趣的角色,就等待大家挖掘發現了。